“你這個教授比農民還能干,拖拉機、收割機,啥都會開。”日前,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作一站麥收現場,農學院教授李學軍熟練地使用各式農機具,贏得了周圍農民的贊嘆。
“‘西農528’‘西農537’畝產預計在650公斤以上,今年肯定是個豐收年!”這是60歲的高翔教授今年5月在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大莊鎮50畝試驗田查看時做的記錄。高翔說,在麥田里,自己的心情特別好:“育種很有意思,要學會和小麥對話,把看上的盯著選回來。”過去40年里,他選育出了12個國審和省審的品種。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20多位像高翔一樣,把小麥育種當事業干的人。用高翔的話說,不到田間轉轉就不踏實。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培育的小麥品種主導了黃淮麥區的4次更新換代,推動了陜西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今年,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國審新品種,該校6個小麥品種榜上有名。
劉曙東40歲時成為學校當時最年輕的教授之一,46歲時跑進了田間,搞起常規育種。全國各地收集育種材料,一切從零起步。“再難也沒有想過放棄。”2013年,劉曙東看到了曙光:“有個材料特別好,矮個、大穗、適應性很廣。”今年,他培育的品種“西農100”通過了國審。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黃淮麥區是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我們的品種除抗病優質外,一定要有產量。”馬翎健教授一直從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和常規育種,注重育種材料創新,育成了大穗抗倒、高產廣適的“西農99”。“每年,我都要在黃淮麥區布20個點,一圈試驗看下來就得10天,5月有20多天都在外面跑。”
“西農501”是吉萬全教授培育的第四個國審品種。從2011年開始雜交試驗,經過6年的品系選擇,3年的國家區域試驗。這個品種的形成,花了整整9年時間。
近年來,西農的品種以抗病、優質兼具豐產而廣受歡迎。“西農今年6個國審品種早早就找好了婆家。”高翔說,預計今年10月小麥播種的時候,西農品種的版圖,在黃淮麥區將進一步擴大,有些品種已根植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