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浪漫與夢幻兼具 傳統與時尚兼容
昆明池·七夕公園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舞臺就地取材,融入了園內七夕湖、鵲橋、靈波劇場、荷花島等景點,加上背后二十多米高的燈光背景架,營造出夢幻浪漫的舞臺效果。這也是繼2018年七夕晚會后,央視第二次把昆明池·七夕公園作為七夕節目分會場。
總導演顧志剛表示:“當初在規劃時,希望這檔節目不僅要體現七夕佳節的浪漫愛情元素,更要展現傳統文化內涵,讓觀眾通過節目更加體會到團圓的美好,昆明池·七夕公園完全滿足了我們的要求。這里是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起源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同時,公園的自然景觀、夜間的亮化設計和舞臺表演相映成趣,既有歷史韻味,又有現代時尚,增強了表現效果,達到了最初設想。”
牛郎織女起源地 源遠流長兩千年
據班固《漢書》記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在上林苑,即今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斗門街鎮附近,開鑿昆明池用于訓練水軍。他把昆明池比擬為銀河,在兩岸分別擺放了“牽牛”“織女”兩尊石像,民間就此逐漸演繹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2006年5月,“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久前,首屆昆明池·七夕公園“乞巧文化節”被評為2019中國文化和旅游推廣創新優秀案例。
央視全方位報道 網友高熱度追捧
此前,隨著央視拍攝的《陜西 昆明池體驗非遺 傳統文化里過“七夕”》等新聞節目的播出,牛郎織女和鵲橋的傳說更加深入人心。截至8月26日中午12時,七夕特別節目《天下有情人·此夕最相思》在央視頻道、文藝節目中心新媒體矩陣、央視新聞等各新媒體平臺的直播總觀看量已經超過2101萬次。中央電視臺一套新聞聯播、二套經濟新聞聯播、十三套新聞直播間,以及各大網絡媒體對此次七夕晚會進行了全方位報道。
節目的播出獲得了極大成功,顧志剛總導演對在陜拍攝期間各級黨委和政府給予的幫助表示感謝:“七夕特別節目策劃是2019年年底啟動的,陜西省委宣傳部多次來函,申請承辦這場活動。今年5月的實地調研和8月的拍攝過程中,西安市委宣傳部都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幫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這場精彩的演出。”
此外,從8月25日七夕當天開始,時長30秒的西咸新區城市形象宣傳片也正式在央視播出。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十三套等頻道集中滾動播放8天,播放次數將達到80余次。加上此次七夕特別節目,將對西咸新區起到多維度的推廣宣傳作用。(當地供稿 西咸新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