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南泥灣黨徽廣場。鄒星 攝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
一曲傳遍大江南北的《南泥灣》,記錄了1941年,八路軍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在大生產運動中,自制工具,開荒種田,困難時甚至用自己的被褥、衣服運送糧種,最終在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爛泥灣”開墾出一片片良田,用勞動的雙手,建立起革命家務的場景。
這個80年前的故事,歷經歲月的洗禮,如今更加熠熠生輝。在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開發區的黨徽廣場、在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南泥灣墾區政府舊址、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老一輩共產黨人身背鋼槍,手握镢頭,用鮮血和汗水在荒山野嶺中開辟出萬畝良田的過往歷歷在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南泥灣精神也在時代的發展下,不斷孕育著新的故事……
家風傳承,讓南泥灣精神永垂不朽
“三五九旅是一支打勝仗的部隊,來時沒吃沒穿沒住,白天種地,晚上打窯洞,三年開墾出26萬畝土地,除了供自己吃,每年還向政府交一萬石公糧……”在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南泥灣村一間普通院落里,一位頭發花白,身著紅色衣衫的老人正指著墻面上的老照片,對著人群娓娓道來。她叫侯秀珍,今年76歲,像如今這樣動情講述南泥灣歷史的場景,40年來從未間斷過。
南泥灣稻田。鄒星 攝
侯秀珍的公公劉寶齋是原359旅719團9連副連長,1941年,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時,他和戰士們,自制生產工具,開荒種地,挖窯洞……讓原本一無所有的“爛泥灣”變了模樣。新中國成立后,劉寶齋毅然決然留在了南泥灣,“他要看著他的革命陣地,守著他的革命江山。”侯秀珍說,劉寶齋不僅向后輩義務講解359旅當年大生產的事跡,也向來到這里的外賓講述南泥灣的故事,闡釋南泥灣精神。
“要接著把南泥灣紅色故事講下去。”1984年,劉寶齋去世,臨終前,他將當時珍貴的歷史照片和這句殷切的囑托留給了當時的“鐵姑娘”侯秀珍。自此,侯秀珍接過了這只沉甸甸的“接力棒”。“現在幾乎每天至少要講兩遍,學員多的時候要講六七遍,只要還有力氣,我就要一直講下去。”侯秀珍說。
南泥灣村劉寶齋紅色家風館。鄒星 攝
2020年,為了讓南泥灣精神更好的傳承,在女兒和孫子的支持下,侯秀珍拿出祖孫三代40多萬元積蓄,在自家院子里蓋起了6間房,建起了“劉寶齋紅色家風館”,將收藏多年的359旅的革命文物和老照片展示出來。展館建成后,先后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旅客參觀學習400多批次。
“好多干部讓我申請政策補貼,可我一分錢也不能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十六個大字堅決不能忘,今天的好日子都是老黨員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侯秀珍告訴記者,她女兒退休后將回到南泥灣接替她繼續講述南泥灣故事。“希望年輕人能扛好新時代的老镢頭,把南泥灣精神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用活紅色資源,讓紅色村走上“致富路”
劉利夫婦講述自己的致富故事。鄒星 攝
這幾年,劉利夫妻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51歲的劉利,是南泥灣村黨支部副書記。2010年,因父親年邁,家里兩個孩子要上學,劉利一個人兩萬元的年收入讓這個家庭有些捉襟見肘,妻子賈麗麗便萌生出了開飯店的念頭。
“我剛開始并不支持她開飯店,總覺得太過辛苦。”劉利說,在妻子的堅持下,夫妻倆拿著從家人那借來的六萬元,開起了南泥灣的第一家“紅色”飯館——知青飯館。
“剛開始店里的人并不多,幾乎都是老顧客,這兩年隨著南泥灣的環境發生改變,來的客人越來越多,節假日期間,幾乎是從早忙到晚。”如今,劉利成為南泥灣鎮的黨員致富帶頭人,曾經要”交租金“開飯館的夫妻倆,也打拼出了自己的門面房。南泥灣不少村民也紛紛效仿開起了店鋪,加入“三產經營”的行列中。
“沒想到,開店的第一年,飯店就回了本。這兩年,飯店的純收入已經超過了十萬元。”談及生活發生的改變,劉利十分感念父輩對其的影響。
劉利的父親劉志先是老紅軍劉寶齋的侄子,也是一名老黨員,老戰士,曾參加過淮海戰役,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等戰役,并在淮海戰役中立下特等功。“老一輩共產黨人不畏困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傳承。”劉利感嘆。
每當有外地來的游客,劉利都會主動給他們講述南泥灣的故事,游客們看到“知青“飯館的牌匾,也會不由得邁步進來聽一聽老一輩人的英雄事跡。“南泥灣精神要代代傳。”劉利說,“不只我要講,我的兒子也要講,讓自己的后代都牢記歷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忘初心。”
返鄉創業,讓青年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在高偉經營的蔬菜糧油批發店里,他與母親正整理貨架上的蔬菜。鄒星 攝
在南泥灣鎮上的一家蔬菜批發門市里,高偉正和母親一起認真整理貨架上的蔬菜。店面看起來不大,蔬菜、糧油、水產、調料……種類齊全,應有盡有。
32歲的高偉畢業于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大學畢業的他聽說家鄉要進行二次開發,他決定賭一把,回鄉尋求發展機遇。
“我在大學時學習的是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回到南泥灣幾乎找不到適合本專業的工作,父母之前做過蔬菜生意,還是決定在這行繼續發展。”高偉告訴記者,蔬菜店剛起步時以零售為主,漸漸開始從周邊村的農戶手中收菜,向當地政府、醫院、派出所、學校,酒店批量供應。有些村民賣不出去的的蔬菜,也可以拿到這里,免費幫忙代銷。
隨著村子建設的越來越好,七年過去,高偉的蔬菜店從起步時日微信收款數20筆,到如今能達到200筆,年收入也從過去的七八萬元增長到20多萬元。
“家門口一樣可以掙錢,致富。”高偉表示,未來他計劃再開一個貿易公司,不僅讓本土的特產在當地買的好,也要讓南泥灣的特產走向全國。
近年來,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依托紅色資源,提升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延安市結合南泥灣村情實際,研究制定了《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南泥灣村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目標任務、建設內容、資金來源、使用方向、進度安排及預期成效。
“我們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的重要內容。”南泥灣村黨支部書記李海平介紹,目前村子成立了南泥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從山東引進的金銀花苗木已全部種植完成;成立的南泥灣村勞務服務隊,幫助村民在景區就業245人,進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如今,得益于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生態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一個極具紅色內涵的新南泥灣已經初見雛形。2020年,來到南泥灣觀光的游客超過百萬人次。“我們最終目的是要把南泥灣打造成國家級5A景區。”南泥灣鎮黨委書記黑學良表示,要實現游客到南泥灣“過路游”變為“過夜游”,把南泥灣建設成為紅色旅游的精品、休閑度假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