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賽道上,陜西正在發力——
碳中和的陜西打開方式
潼關縣中廣核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機組。本報記者 袁景智攝
航拍商洛市商州區大荊龍山30兆瓦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從2018年10月全部實現并網發電以來,該項目累計發電量已超1億度。 本報記者 袁景智攝
7月7日,在中國石化新星地熱公司地熱交換站,運行人員正在維護地熱回灌設備。本報記者 袁景智攝
今年夏天,在經濟學界和產業發展領域,比天氣還要火熱的是兩個新鮮詞匯:碳達峰、碳中和。
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持續火熱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高頻出現,人們突然發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兩個出現在《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的專業術語,不僅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趨勢,更關系著自己的衣食住行。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未來,中國在碳中和上的總投入將超過100萬億人民幣。碳中和不僅刷新著人們對環保問題的理解,還催化著全球貿易競爭、金融市場乃至貨幣體系的系統性變革。
由碳中和引發的新一輪綠色經濟浪潮奔涌而至,正在從能源大省邁向能源強省的陜西,已經站在綠色經濟的新賽道上。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新時代追趕超越的陜西,正在穩步發力,為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奮力實踐,書寫答卷。
科學調控 推動產業加速迭代升級
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最緊迫的全球性問題之一。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80%以上來自于化石能源使用。實現碳中和,首要任務就是“解綁”化石能源依賴。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根據研究測算,“十四五”期間要爭取實現煤炭消費量零增長,到“十四五”末實現煤炭消費的穩定達峰并開始持續下降。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約束性指標,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全面部署。
“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積極行動起來。早作為早主動,陜西充分把握重大項目對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的支撐作用,在謀劃“十四五”重大項目中,剔除79個“兩高”項目、17個不符合“窗口”指導要求的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器項目,7個主題公園項目和6個涉房地產項目。
在做實“減法”,精準“瘦身”的同時,陜西還進一步提高非能工業項目比重。在“十四五”重大項目中,非能工業項目408個,占比20.86%,較“十三五”提升0.8個百分點;總投資17894億元,占比19.1%,較“十三五”提升5.35個百分點。
陜西是能源大省,煤炭產量位居全國第三,油氣當量位居全國第一,能源產業占全省工業“半壁江山”。在碳中和目標下,能耗“雙控”與發展轉型,成為陜西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如何統籌短期經濟增長、中期結構調整和長期低碳轉型之間的關系,化解降碳“陣痛”?陜西開出“處方”——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是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及碳排放強度控制要求的重要措施,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下硬茬,出實招,陜西嚴控新增高耗能項目,對新上項目準確分析其對全省能耗雙控、碳排放、產業高質量發展、環境質量等影響,引導項目應用綠色技術,提高能效水平,實現綠色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 支撐化石能源近零排放
6月25日,15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在榆林神木市一次通過168小時試運行。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燃煤電廠燃燒后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該項目試運行期間連續生產出純度99.5%的工業級合格液態二氧化碳產品,實現了燃煤電廠煙氣中二氧化碳大規模捕集。
西北大學教授、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勁風表示,從碳減排技術看,碳捕集技術是大規模降碳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唯一手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以下簡稱CCUS)是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捕集大氣圈中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再通過化工、生物等手段最大限度循環利用后,將其注入地下封存,從而達到人工干預下碳循環平衡的一種負碳技術。
“二氧化碳封存受地質條件限制,只有具備特定大規模沉積盆地地質條件的地區才能開展。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鄂爾多斯盆地(榆林)是我國最有利且最成熟的CCUS設施建設地。”馬勁風說,目前CCUS是實現化石能源大規模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術選擇。根據預測,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將扮演重要角色,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的10%至15%,CCUS將為實現該部分化石能源近零排放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實現碳中和,離不開技術創新。目前,西北大學牽頭在延長石油所屬靖邊油田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全流程CCUS示范項目,已具備每年5萬噸的二氧化碳封存能力,正重點開展封存效果監測研究。此外,西北大學聯合中石油長慶油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等單位,籌劃在定邊姬塬油田建設“鄂爾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目前,定邊姬塬油田已累計封存二氧化碳12萬余噸,上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后,可具備百萬噸級的封存能力。
“CCUS技術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使用成本很高。”馬勁風說,今年5月,西北大學和榆林市政府達成協議,共建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科創中心。雙方將以平臺搭建、項目研發、成果轉化為載體,建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研究中心,秦創原(榆林)碳中和產業創新谷等。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技術的使用成本會逐漸下降。
市場主導 促進新能源廣泛應用
6月下旬,國內中深層地熱開發規模最大的新能源公司——中國石化新星地熱公司傳來好消息:該公司與寶雞蟠龍新區簽訂了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協議。根據協議,該項目擬建設6000余口淺層地熱地埋管井,10多座分布式能源站,供暖制冷規模達200多萬平方米。
中國石化新星地熱公司成立于咸陽,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公司已將業務觸角擴展至陜、冀、魯、晉、蘇、浙等地,與國內40余個市(縣)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總供暖規模達到6000萬平方米。目前,該公司在陜西已建成150多個供熱制冷項目,主要分布于咸陽、西安、西咸新區、渭南、寶雞等地,并將武功縣打造成為西部首個地熱供暖的“無煙城”。
“陜西地熱資源豐富,尤其是關中盆地中深層地熱資源屬中低溫地熱資源,資源儲量非常巨大。”中國石化新星地熱陜西公司負責人劉斌說,地熱能是清潔能源,其開發利用不依賴氣候環境等因素,更加可靠。根據陜西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石化集團的地熱開發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石化計劃未來5年在陜西新增供暖能力3000—5000萬平方米,未來至少有60萬戶居民享受到地熱能供暖,預計每年可減少標煤1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00萬噸。
相關數據顯示,采暖和空調能耗約占建筑能耗67%。“供熱行業是傳統的高能耗行業。目前,我國北方地區供暖源主要為燃煤供暖。從長遠發展來看,清潔取暖是能源轉型的重要內容。”陜西省地熱協會副會長穆根胥說,節能降碳,企業是主體。在一系列政策的助力下,風能、光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
作為光伏行業的領軍企業,隆基股份聯合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陜煤集團共同研究完成《中國2050年光伏發展展望》報告。報告指出,到2050年,光伏將成為中國第一大電力來源,占比可達全社會用電量的近40%。
2020年,隆基股份硅片產能達58.15GW,相當于節約標準煤230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720萬噸。為了搶占新高地,隆基股份一方面繼續“深耕”光伏產業,一方面加速布局氫能產業。6月3日,隆基股份與同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宣布校企共建氫能聯合實驗室。雙方將在綠氫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產學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實現碳中和,能源低碳化、無碳化將成為大趨勢,這將直接促進新的能源體系構建和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省生態環境廳排污許可處副處長余林說。
全民參與 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經濟體系、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等轉型升級,還需要全社會全民參與,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您好!垃圾分類是我們舉手之勞的事……”如今,在 “長安號”國際班列上,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播報內容。“我們不僅要以綠色清新的環境迎接世界各地的客商,還要讓國際客商感受到西安的綠色新風尚。”西安國際港務區城管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長安號”國際班列上播報垃圾分類宣傳內容,不僅能讓西安生活垃圾分類理念傳向世界,還能讓更多人了解西安,了解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國際友人參與垃圾分類工作。
對于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家住西安曲江新區的羅阿姨說:“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除了做好垃圾分類外,逛超市自帶購物袋,出行坐公交、地鐵等,都是環保行為。”在西安地鐵2號線車廂里,“地球媽媽別碳氣,你我都要來努力!”“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全民參與,缺你不可!”“和動物一起,做大自然的親友團。”這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
為了向公眾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環保知識,今年“6·5”世界環境日前夕,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西安地鐵2號線“生態環境專列”正式發車。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楊松峰說:“此次‘生態環境專列’以清新自然的綠色為主基調,結合大秦嶺的青山綠水實景,圖文并茂地向公眾展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成果,普及環保知識,讓公眾成為環保的‘急先鋒’,共護美麗家園。”
碳中和之路,離不開科學調控,離不開科技創新,更離不開全民意識的覺醒和全民的自覺參與。實現碳中和,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我們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主動選擇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沙成塔,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鏈接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與碳匯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達峰,就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這兩個概念是我國2020年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為此還設立了“3060”計劃。
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
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2003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九次締約方大會,國際社會已就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碳匯項目達成了一致意見,制定了新的運作規則,為正式啟動實施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創造了有利條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