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中生自慰免费观看唯美清纯,欧洲婷婷av一区免费看,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国产成人无码影片在线观看

人民網
人民網>>陜西頻道

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聚焦“加快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人民政協新實踐)

本報記者 易舒冉
2021年07月22日09: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人民政協新實踐)

  綠色是農業的本色,農業的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糧食生產了,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日前,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11位委員圍繞“加快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謀良策、出實招。大家認為,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國農產品安全標準體系基本確立,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但也要看到,農業綠色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與安全的矛盾依然突出,實現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轉變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推進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化肥和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其科學施用不僅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十三五”期間,我國農藥減量增效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有毒物質污染土壤等現象仍然存在。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財經大學校長程永波通過調研發現,在一些地方,無證經營、制售假劣農藥和禁限用高毒農藥的行為依然存在,農藥經營市場監管漏洞較大;還有的地方施藥技術水平整體偏低,農藥使用飄失浪費嚴重。“建議打造省市縣互聯互通的農藥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健全購銷存電子臺賬和銷售實名制度,實現全品類農藥經營可追溯監管;啟動實施規模經營主體和植保服務組織納入網絡監管行動,落實生產臺賬制度,細化農藥使用信息,確保用藥全過程的跟蹤管理;加快傳統施藥器械升級換代,示范推廣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切實推進農藥的減量增效。”程永波說。

  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除了會影響農產品的品質,還會造成農業面源污染,進而影響人居環境。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武建議,農業主管部門要深入了解農業生產者的需求,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科學防治知識普及,加強肥料和農藥高效施用技術培訓,提高農藥化肥的使用效率。他建議:“要進一步提高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執法監管水平,加強區域、流域農業面源監測與評價體系建設。探索形成農業面源污染的獎懲機制、監管機制,盡快建立監管信息化管理平臺。”

  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不僅要管住農藥,還要有放心的土壤。長期以來,由于固體廢棄物處理不當,化肥農藥等投入品使用過量,農業用地出現了地力退化、土壤板結、重金屬含量超標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昕認為,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與地膜殘留污染迫在眉睫。

  “我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和類型復雜,建議加快建立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的國家標準體系。同時加快研發生物可降解地膜,提高可降解地膜的韌性、拉伸強度等力學性能,從而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順利實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劉昕說。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實現優質優價

  中國物種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多、數量大,加快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肉類食品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喬曉玲長期與食品打交道,她發現,我國肉類行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企業較少,生產經營的標準體系也不盡完善,容易出現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現象,無法實現優質優價。喬曉玲建議,應及時梳理整合現有標準,完善指標體系,健全質量安全、營養品質、分等分級以及綠色發展等方面的標準,推進實施對標生產;加大對肉類生產標準化的投入支持力度,支持農業部門開展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標準化示范區和現代化產業園區創建工作,推進肉類全產業鏈標準化體系試點,實現標準立項、制定、實施到跟蹤評估一體化推進;發展“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模式,把標準化嵌入全產業鏈各環節的作業流程當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認真研究了我國水產品的安全隱患。他認為,近年來,威脅我國水產品安全的主污染源有兩種:一是重金屬、抗生素、甲醛等化學污染,二是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污染。“水產品對于我們保證食物安全與供給非常重要,應制定國家水產品的產量目標,劃定水產養殖水面紅線,具體規劃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和養殖容量。加強水產養殖環境、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建立水產品安全監測的市場化機制,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優質、高效、公平的第三方檢測服務。”麥康森說。

  探索出科學的綠色生產方式,如何才能激發農民生產高質量產品的主動性?如何才能讓放心菜從菜地走上餐桌?這些成為委員們討論的熱點話題。

  座談會前,全國政協常委、天津市政協副主席齊成喜調研了天津市武清區大梁鎮設施黃瓜生產情況,他發現,農業新技術的應用范圍較小,農民遵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意識薄弱。“建議出臺支持優質蔬菜(包括綠色和有機蔬菜)種植的補貼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改進生產設施,加大對農民優質品牌的宣傳,提高種植優質蔬菜的效益,利用市場手段讓農民自己愿意種植優質農產品。”齊成喜說。

  在城市,絕大多數農產品均需經過批發市場流入千家萬戶,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黨組成員宋建朝認為,把好入市關口很重要:“建議相關部門將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作為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憑證,將合格證制度由單純承諾制改為承諾制與證明制并存,切實把好農產品批發市場入口。”

  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綠色認證、監管、服務全產業鏈的管控體系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明確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余欣榮對此文件印象深刻:“4年來,在《意見》的推動下,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在一些地方,農業綠色發展‘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問題還比較普遍。”他建議,出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專項支持政策,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開展先行先試,包括綠色技術創新、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固定觀測試驗站建設、農業綠色補貼制度、農業農村碳排放核算交易等,積累經驗,以利于面上推廣。并將農業綠色發展的突出問題列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內容,將各地農業綠色發展評價結果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鄉村振興實績考核。

  “農業綠色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科技進步,中國植物科學水平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有能力支撐我國的農業穩步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原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種康表示,大量的案例已經證明,通過分子設計等前沿科技手段能夠加快實現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等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種康呼吁:“要持續重視農業生物基礎研究,建立種質資源全國性協作網絡,同時制定政策鼓勵發展綠色種源,引導企業育種協同創新,加速綠色成果推廣。”

  好的農產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全國政協委員、沈陽農業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建議,培育綠色生產投入品供應、生產管理、產后處理和市場營銷等完整規范的產業鏈,建設好金融、信息、技術、生產和采后完整的綠色生產服務體系;構建綠色認證、監管、服務全產業鏈的管控體系,以村和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為單位,實行產地環境認證和全程生產的有效服務和監管,實施作物綠色生產的網格化服務和監管。

  全國政協常委、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建議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他認為,要大力支持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針對部分地區檢測能力不強的現狀,他還建議,應落實配套資金,實施財政補貼,為地方各級檢測機構添置精密儀器設備,改善檢測設施條件,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培育、檢測、市場……座談會上,委員們列出了加快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解決的不少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農業農村部負責人介紹了有關情況,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負責同志作了協商交流。委員們期待,農產品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人民日報》( 2021年07月22日 第 18 版)

(責編:鄒星、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