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吸引2533萬名學子,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青春綻放在創新賽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梭動力”團隊研發的“北航4號”飛行器,實現了固液動力飛行器高空高速有控長時飛行;東北大學“管道偵察兵”團隊研發的新型深海管道全息內檢測機器人,為我國深海管道安全運輸保駕護航……這些成果,都來自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10月13日,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將在南昌大學拉開帷幕。自2015年舉辦以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吸引了2533萬名學子、603萬個團隊項目參賽,日益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沃土,成為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平臺。
據了解,今年大賽新設“本科生創意組”,并設置單獨的晉級通道,保障在校大學生深度參賽。同時增加了“參賽人員年齡不超過35周歲”的限制,讓更多青年學生有展示機會。
浙江大學教授吳曉波從去年起擔任大賽的點評嘉賓,“展現原始創新驅動的創業越來越多,新興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越來越多,帶動了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教學管理制度革新。”吳曉波說。
7年來,以大賽為抓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全國高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累計3萬多門,建立3.5萬余人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200所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目前,超過1000所高校的139萬名大學生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累計約34萬個國家級項目獲得了總計超過58億元的資助,內容覆蓋全部學科門類。
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宋哲團隊研制了我國首套衛星通信陣列參數矩陣并行測量儀,真正做到測得了、測得快、測得起。“創新創業大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我感受到創業的艱辛,對科技成果轉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堅定了求學報國的決心。”宋哲說。
多年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涌現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社會效益好的高質量項目。“不少項目涵蓋學科交叉和跨行業創新,體現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輪工業革命重點領域的前沿趨勢和最新成果,催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今年大賽新增了產業賽道,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動高校的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對接。”
南昌大學“珍蚌珍美”團隊通過“魚減蚌加”生態治水模式,在治理富營養化水體的同時推動產業發展;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彩云本草”團隊帶領烏蒙山區老百姓種植千畝中藥材,幫助當地農戶增收……
自2017年第三屆大賽、百余支大學生創業團隊走進陜西延安,“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正式開啟。青年學子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展現了青年一代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創業溫度。經過5年的實踐,累計450余萬大學生走進井岡山、古田、延安、西柏坡等地,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
吳巖介紹,今年共有2586所院校的40萬個創新創業團隊、181萬名大學生參加活動,對接農戶105萬戶、企業2.1萬多家,簽訂合作協議3萬余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2日 第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