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加大保護力度 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2022年,我國將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美麗中國·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
核心閱讀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拯救保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種群數量超過6000只,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只以上……記者22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拯救保護,大量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率提高到74%,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更加豐富
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近年來,我國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采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放歸(回歸)自然、人工繁育(培植)等措施,有效保護了90%的典型陸地生態系統類型,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目前,我國建有各級各類植物園近200個,收集保存了2萬多個物種,占我國植物區系的2/3。野外回歸珍稀瀕危植物達到206種,其中112種為我國特有種。麋鹿、普氏野馬曾一度在野外消失,目前通過人工繁育等方式,總數分別達近1萬只和700只左右,并成功實施放歸自然,重新建立了野外種群,生存區域和范圍不斷擴大。
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近年來,我國啟動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國家公園設立,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在北京正式設立國家植物園,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同時,我國深入開展一系列制度建設和執法打擊行動,全面禁止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持續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野生動植物保護制度體系更加健全,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調整發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制定并實施相關配套管理制度。
據介紹,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按照《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的總體目標,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加大對大熊貓、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長臂猿、雪豹、長江江豚、蘇鐵、蘭科植物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確保到2025年,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種數保護率達到75%,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0%。
此外,我國編制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將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格局、生態功能格局、生物多樣性和典型景觀分布特征,遴選出50個左右的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0%,有效保護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和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今年我國還將在青藏高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功能良好的區域,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更多努力
開展珍稀特有魚類放流,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等
22日,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在湖北省武漢市白鱀豚館正式揭牌。該研究中心由武漢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成立,將通過長江江豚繁殖生物學、生態學、生物聲學、保護生物學等研究,持續維護并改善長江江豚繁育環境條件,著力攻克江豚飼養、繁育、保種等關鍵技術,為人工繁育個體最終回歸長江奠定基礎。
近日,《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21—2025年)》印發,提出要實施重點物種和生態系統保護工程、亞洲象保護工程、旗艦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與修復重點工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等,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
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近年來,各地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工作,從動物到植物、從陸地到江河,各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
記者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近40年,約20種、數量近1000萬尾長江珍稀特有魚類向長江放流,為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物種和基因寶庫,孕育了豐富的魚類資源。”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姜偉介紹,中華鱘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以來,將人工保種、繁育放流作為長江魚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任務。截至目前,中華鱘研究所已成功馴養60多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為其遷地保護奠定了技術基礎;已掌握20多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人工繁育技術,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長江鱘,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圓口銅魚等。
另一方面,棲息地環境的改善與恢復,是生物多樣性改善的重要條件之一。目前,廣東已建立1361個自然保護地,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框架初步建立,生態保護格局進一步優化。同時,廣東進一步加大動植物保護力度,修訂發布《廣東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嚴厲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
而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一棵樹”也有了博物館。日前,一家專門的珙桐歷史博物館在長陽開館,博物館里有近千張圖片資料和近百萬字文字資料,展現了百余年來珙桐生長、繁衍、遷徙的歷史。據介紹,珙桐又名“鴿子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更多發現
新發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新增10343個物種及種下單元
生物物種是大自然中最重要的分類單元。要實現更高效的保護,摸清家底很重要。22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在線發布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2版,較2021版新增10343個物種及種下單元——這項工作,已經持續了10余年。
2008年開始,為了摸清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家底,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組織國內200多位專家,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公開發表的中國生物物種數據,每條數據都由分類學專家審定確認,最終匯編成《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每年以年度名錄的形式發布。
據介紹,2022版名錄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分類學專家完成。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38293個,其中物種125034個,種下單元13259個。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不斷更新的數據,也是近年來我國學者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的一個縮影。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度中國學者在菌物分類學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380位中國學者參與發表了1124個菌物新名稱,占全球新名稱總數的近1/3。
“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只有本底清楚了,才有可能更好地進行研究、保護及相關的決策。”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是唯一一個每年都發布生物物種名錄的國家,中國生物物種名錄自發布以來,已經被廣泛采用。
據統計,從2018年至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在線物種頁面訪問量超過1000萬次,支撐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科學研究、保護決策及科學普及工作,對支持國家履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相關國際公約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本報記者寇江澤、吳月輝、王浩、范昊天、強郁文、葉傳增、洪秋婷報道)
《人民日報》( 2022年05月23日 第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1習近平“典”論家風|天下之本在國,…
- 2學習進行時丨習近平談家庭、家風
- 3習近平“典”論家風|莫用三爺,廢職…
- 42022年陜西省體育健康行“五進”…
- 5首套房貸款利率下限下調
- 6“陜西省孔子學院聯盟”在西安成立
- 7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 8扎實做好重要生產生活物資保供穩價工…
- 9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局面 為推…
- 10陜西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
- 11話劇《主角》靠實力打動觀眾
- 122022年陜西省國家免費醫學生招生…
- 13我省開展“七項行動”解決群眾急難愁…
- 14陜西:繃緊思想之弦 筑牢“外防輸入…
- 15智引科技發布5G賦能智能綜采面的多…
- 16鄉村振興,文化產業大有可為
- 17首批178名支援上海醫療隊隊員返陜
- 18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 19《石峁遺址志》出版座談會西安召開
- 20陜西“十大行動”促高校畢業生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