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保護微訪談
葛安新:秦嶺保護應形成共享、共進、共治、共同保護的格局
陜西省林業調查研究院副院長葛安新。受訪者供圖
“秦嶺國家公園的創建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健全了體制保證,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保護地體系,使管理體制機制更加科學、合理和完備。”近日,就秦嶺國家公園創建的重要意義及秦嶺生態保護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陜西省林業調查研究院副院長葛安新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
2021年10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批復《秦嶺國家公園創建方案》,至此,秦嶺保護“重磅加碼”,秦嶺核心資源得到國家層面整體性保護。
“早前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為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其曾經的積極因素表現出很多不利于保護的方面,生態系統被割裂、保護地破碎化、低質內耗等問題日益凸顯。”在葛安新眼中,秦嶺國家公園創建落實了秦嶺生態系統大連通、大保護的目標,使科學保護的理念更加精進。
在采訪中,葛安新向記者細數了在秦嶺國家公園創建過程中,解決的影響秦嶺生態系統保護的諸多問題,例如不合理的小水電設置、耕地、散居原住民、集體經濟林地等,將其置換或退出,為實現嚴格保護排除了障礙,有力地促進了秦嶺生態環境一攬子保護舉措的落地見效。
“國家公園的定義,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對自然環境干擾,給人們提供極高的精神享受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契合了保護與利用的高度統一,秦嶺國家公園的創建無疑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尋找到了科學出路。”葛安新如是說。
無人機視角下的秦嶺。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供圖
近年來,陜西省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高度關注,并做了大量工作。葛安新介紹,除了修訂《陜西省秦嶺生態保護條例》外,陜西省委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編制了省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各個市編制了所在區域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39個縣區分別編制了《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從管理的角度講,相關法規、政策、措施等已經密結成網、非常完備,為推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產生了積極作用。”
在葛安新看來,目前保護秦嶺的各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并不代表可以安枕而臥。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守護中央水塔,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就秦嶺陜西段而言,涉及6市39個縣353個鄉鎮402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約489萬,戶籍人口680萬。這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空間,區域經濟要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勢必涉及到環境問題。”葛安新坦言,在地居民生產生活、無法規避的各種生產建設活動、政府主導下的公益性設施建設是目前可能影響秦嶺地區生態環境的三大問題。
秦嶺山下的油菜花海。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供圖
如何進一步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不能一堵了之,‘關門’‘開窗’必須聯動,方能持久發展。”葛安新認為,要在扎緊法律法規、政策網籠的同時,高度重視在地居民生產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在嚴格保護的背景下,還應大力倡導綠色發展、循環經濟,尋求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和通道。
同時,嚴管資源,減少輸出。葛安新提到,秦嶺地區資源本身就很緊缺,所以不應再將土地資源向外輸出,要嚴格管理礦產資源以及石料的開采。“秦嶺保護應當形成共享、共進、共治、共同保護的格局,應進一步研究從中央到鄉鎮政府等各個層級的職責優勢,在縱向上形成分包體系,逐步建立良好的協作機制。”
此外,葛安新表示,保護秦嶺生態環境,還要將法治的剛性約束與利益的有效引導以及文化的自覺這三者相結合。政策和制度設計要保護群眾的實際利益,還應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秦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有效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同時,注重文化宣傳,把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意識固化到基因里,成為民眾行動的自覺和社會風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