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評論員觀察)
關懷勞動者權益,就是關心企業的前途命運;穩定員工隊伍,就是穩固企業的發展根基
“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用雙腳錘擊大地/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在“外賣詩人”王計兵筆下,如他一般的外賣騎手,懷揣對生活的責任,起早貪黑、穿街過巷,守護人間煙火。不只是他們,包括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在內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都在用辛勤付出為大眾生活帶來便利。
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達8400萬人,占職工總數的21%。新就業形態具有雇傭關系靈活化、工作內容碎片化、工作方式彈性化等特點,部分從業者面臨工作時間過長、平臺規則制定不夠透明等問題。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是一道必須細致解答的現實課題。
前段時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系列指引指南,引導企業進一步依法合規用工,進一步暢通勞動者權益維護渠道。這一舉措,有助于傳遞勞動者聲音,推動相關群體獲得更好的薪酬待遇。
保障勞動者權益,不是給企業加“包袱”。企業與職工是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與受雇企業也不例外。以快遞行業為例,一些快遞企業的報酬與權益保障相對較好,快遞員服務的專業性、積極性就更高,無形中提升了服務口碑、增加了用戶黏性,繼而助推企業增收。最終,員工權益保障與企業效益增長形成了良性循環。在這個意義上,關懷勞動者權益,就是關心企業的前途命運;穩定員工隊伍,就是穩固企業的發展根基。不斷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為企業帶來的將會是更健康、更長久的發展動力。
增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獲得感,不妨讓科技多一些人情味兒。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多依賴于平臺經濟。無論是外賣小哥,還是網約車司機,勞動者收入水平都高度依賴包括算法在內的平臺規則。部分平臺收入分配規則不清晰且常變動,有損勞動者權益;一些平臺對工作時長和時限設置“硬杠杠”,也容易導致過度勞動,有礙勞動者身心健康。引導企業提高用工規則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讓算法“有智慧”也“有溫度”,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也需多方形成合力。新就業形態用工模式較為復雜,勞動關系認定不易,職業傷害保障不足。2023年12月,江蘇南京的外賣騎手戚建忠在送餐途中不慎摔倒骨折。在平臺工作人員幫助下,他申報了職業傷害保障,約1000元醫藥費報銷了875元。這一新型工傷保險,由平臺企業繳費,既能發揮兜底保障功能,也有助于分散平臺企業經營風險。截至2024年3月末,已有801.7萬人被納入新型工傷保險保障范圍。有必要總結經驗,研究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實施范圍。同時,在普通勞動者舉證能力較弱的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法院、工會、企業等應共同探索創新適合新就業形態特點的勞動者維權服務方式,改進和優化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維權服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基本權益,為他們創造更為良好的從業環境、更有前景的發展環境,是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內在要求,也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3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